走进IART | 人工智能时代商学+艺术的长期发展状况会怎样?

撰稿:杨紫琼   2024年5月23日   浏览 99

摘要:学科融合教学背景下“商学+艺术”的理念解读,来听听北外国商院长牛华勇教授怎么说。

 

在20年、30年或者更多年之后,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革命会带来什么?

北外国商院长牛华勇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道:“首先是所有平均劳动工作时间的减少,在前几次工业革命之后,都出现了这样的状况。其次是物质的进一步丰富,表现为物质的价格下降或者薪资水平的上涨,可能在未来人们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和享受生活,更少的时间用于工作。所以当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关注生活的时候,生活里面的东西就变得很重要,从而精神上的东西就会变得很重要,因此“美”这件事就会变成我们生活中的第一需要,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。”

 

Part1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市场的大势所趋

 

麦肯锡全球研究院(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)在发布的就业预测相关报告中称,随着科技的进步,未来全球大概有3.75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,其中中国占1亿。以目前的趋势来看,大概没有哪个领域能让我们保持终身就业,唯一能做的,只有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的转变。

麦肯锡报告中分了多个行业大类,看不同国家未来在这些行业的岗位需求变化。涉及到创意工作、技术类工程师类的岗位需求增长明显,因为机器还无法在这些领域取代人类。

到2030年,全球将有7500万至3.75亿人口重新就业并学习新的技能。麦肯锡报告特别指出,被机器人取代并不意味着大量失业,因为新的就业岗位将被创造出来,人们应该提升工作技能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就业大变迁时代。

从数量上看,中国将面临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,预计将有1200万至1.02亿中国人需重新就业。

1.jpg

从左至右国家分别为:美国、其他发达国家、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

浅蓝色方块表示在发展迅速的情况下,各国分别将有5400万、6400万、1亿、7200万人需要重新就业并学习新的技能;深蓝色方块表示在发展相对缓和的情况下,各国分别将有1600万、1700万、1200万、1000万人需重新就业。

2.jpg

图中纵坐标代表2030年各国目前的工作被取代的比例,深蓝色圆圈代表中国,表示到2030年中国预计有1.112亿人的工作被自动化所取代。

麦肯锡报告还特别指出,未来全社会需要解决好四个问题:一是需要保持积极的稳健增长,以保证工作岗位的增加;二是提供工作培训机会,帮助个人学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能;三是提高商业社会乃至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流动性;四是为那些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人提供收入和重新就业帮助。

 

Part2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,创新型艺术类人才不会被替代

 

马云曾在某次演讲时放远未来,大胆分析和预言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,他说道:未来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车时代,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,未来什么都有可能被替代,唯独艺术和娱乐不可能被替代!

 

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,人类的思维与机器相抗衡无疑是蚍蜉撼树,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奇妙的生物,人类的思维又具有无限的可能,艺术正是将这种可能无限放大的门类。艺术可以培养人类独立思考、无限思维和创新能力。

 

艺术生并不是差生的代名词,艺术学科也不是所谓的二等学科,它恰恰是我们的未来。在如今的大数据环境中,人工智能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想要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环境里不被机器代替,就只能靠我们人类智慧的头脑和自身创造力,艺术恰恰可以提供我们这样的思维能力。